知識學院
婦女健康知不知
你的膝蓋還好嗎?淺談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
作者:薛文惠(台大藥學生)│審稿者:阿鴻藥師│繪圖者:非彼孫
你會不會常常覺得早上起床時膝蓋總是非常僵硬,需要躺在床上慢慢活動一下才有辦法下床?還是感覺到膝蓋腫腫熱熱的,走路跟爬樓梯容易感到酸痛?又或者是你的膝蓋關節會在動起來時顯得卡卡,就像沒有上油的齒輪一般發出嘎嘎的聲音呢?假如你有以上的症狀,且超過了45歲,那麼你很有可能已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了1。
根據衛福部於2014年所進行的統計2,台灣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有15%,伴隨著台灣人口老化使得老年人比例逐漸提升,以及現代食物過於豐裕而產生的肥胖情況,都會讓這個疾病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高。所以我們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來介紹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的定義
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又稱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常發生在中老年人的頸部、背部以及膝蓋(其中以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分佈一般不對稱。它會讓患處酸痛無力、腫脹並且僵硬,關節處動起來會發出聲音,嚴重可能造成關節變形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在病理上的定義是「關節處軟骨退化流失或者是長了骨刺,使關節處的骨頭互相磨損而腫大、變形,也因此引起發炎反應,進而帶來疼痛。」3,4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有騎過腳踏車的經驗,一台新買的腳踏車,它的踏板總是非常好踩,騎起來迅速又省力,但當主人沒有好好照顧,放它在外日曬雨淋一段時間後,車鏈的部分就會生鏽,騎起來也就會卡卡地不流暢,此時除了需要花費更大的力量才有辦法驅動腳踏車以外,在騎的過程也可能會一邊發出「ㄍㄨㄞ~ㄧ~」的悲鳴。
這就有點像是我們的關節(可搭配圖1作為參考,比較正常和退化性關節炎膝蓋之間的相異處),在年輕健康時,關節處的骨頭間有著恰到好處距離的關節腔,其中包覆著充足的關節腔滑液作為潤滑與緩衝液,它們會減少骨頭彼此間的摩擦,但用久了軟骨可能流失、退化,進而造成關節腔的距離開始變得狹窄化,增加骨頭彼此撞擊的機會,更甚至還長了骨刺,此外,關節腔滑液中的玻尿酸濃度也跟著減少,導致關節保護作用降低,就容易引發關節發炎。發炎會使人對於疼痛的感受較為敏感,但主要帶來疼痛的原因是關節處長出的骨刺或骨頭摩擦而壓迫到神經所造成。
圖1. 正常的關節(左)與退化性關節炎的關節(右)
圖片來源:婦產學人,2020
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因子
大致上可以將風險因子歸分為兩類,分別是生理上的因素與生活型態所導致,前者為(1)年齡、(2)性別;後者則是有關於(3)肥胖、(4)不正確使用關節,以下將簡單地介紹細節部分。
(1) 年齡
年齡是一個很好地用於判斷是否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若有符合關節炎的臨床症狀,再加上已滿45歲以上的條件,就可以初步猜測是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年紀的增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也相對性越高
(2)性別
在45至55歲之間,男性和女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超過55歲後,女性盛行率則高於男性(退化性膝關節發生的機會高於男性1.7倍5)。除此之外,女性的關節炎症狀也會較為嚴重,特別是在停經後的婦女身上,確切原因尚無法釐清,但可能與荷爾蒙和基因有關。
(3)肥胖
肥胖除了增加上半身給膝關節的負重,使得關節處磨損與退化和肌力下降之外,它本身也會帶來慢性、低程度的全身性發炎,進而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理形成6。
(4) 不正確使用關節(工作、運動)
可能與職業傷害有關,如果從事的工作內容有需要背負重物(例如:扛瓦斯、需長時間站立的工作)或過度、不正確地使用關節,則也會提高關節炎的風險7。此外,運動對於關節的保養一般而言是正面的,但錯誤的運動姿勢(例如重訓時的深蹲膝蓋蹲過腳尖)也可能會給關節帶來不必要的負擔,或許在專業運動教練的協助下會有比較好的成效(不論是對姿勢的正確性、有效性提升或對身體的運動傷害會下降都很有益處)。
退化性關節炎的診斷方式
基本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關節部分都會感到疼痛,特別是手指、膝蓋、髖骨等關節處最容易感受到,所以臨床的診斷多會是觀察病人是否有疼痛的現象,加上照X光來看關節骨頭之間距離的部分來進行判斷,也會看有沒有骨刺或是關節排列是否正常(骨頭看起來是否幾乎要黏在一起了)的情況。
另外在診斷的過程中也很重要的部分是需要區分出「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和退化性關節炎的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反應,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它的臨床症狀與關節炎很像,但治療方式卻不太一樣,所以正確的診斷是相當重要的。
假若你讀到這裡,發現自己有一些感覺像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最好的方式還是去醫院進行確切的檢查,找出正確的病因並對症下藥,才能夠讓身體得到最大的益處喔!(登入會員看更多:退化性關節炎的保健照護)
參考資料
1. Michael Doherty, Abhishek Abhishek. (2019).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osteoarthritis. UpToDate.
2.〈九九重陽節之老年人膝關節保健—如何選擇合適的醫療器材〉。(2014)。衛生福利部新聞。https://www.mohw.gov.tw/fp-3205-21629-1.html
3. GS Man, G Mologhianu. (2014). Osteoarthritis pathogenesis-a complex process that involves the entire joint. J Med Life. 2014 Mar 15;7(1):37-41.
4. 王妤文。(2011)。〈骨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105/project_3.html
5. Felson DT, Zhang Y, Hannan MT, Naimark A, Weissman BN, Aliabadi P, Levy D. (1995). The incid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n elderly. The Framingham Osteoarthritis Study. Arthritis Rheum. 1995;38(10):1500.
6. Richard F. (2020). 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 UpToDate.
7. Lyn March, Marita Cross. (2019).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osteoarthritis. UpToDate.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