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學院

2020.05.22

「肥」比尋常──肥胖症是怎麼發生的?

安德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肥胖症 #減肥 #活動量 #熱量攝取 #BMI

作者:韋伯醫師 │ 編輯:阿鴻藥師 │ 繪圖者:非彼孫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形態趨向於活動量減少及過多的飲食,因此發生肥胖的機會是越來越高。嚴重的肥胖會造成許多的疾病,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在某些先進的國家,肥胖的比率甚至超過3成。 肥胖可能造成的相關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退化性關節炎(延伸閱讀:你的膝蓋還好嗎?淺談退化性關節炎以及癌症,這些疾病都會影響到健康。而對於肥胖症的患者,如果能成功減重,則得到這些疾病的風險也會降低。

  肥胖症(Obesity)的意義主要是體重過重且造成身體中的脂肪堆積。目前最標準的測量方式是根據體重及身高,進一步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英文縮寫為BMI),當身體質量指數大於30 kg/m2時,就是肥胖症

 

肥胖症的發生

  當每天所攝取的熱量超過每天所消耗的熱量時,過多的熱量就會轉換成身體的脂肪,經年累月的堆積到一定程度時,就造成體重過重,甚至達到肥胖症。造成肥胖症的主要原因為「活動量過低」、「飲食中攝取過多的熱量」、「基因的遺傳」。以下是發生肥胖症的高危險群:

活動量過低

  這點似乎比飲食攝取過多更重要。中年以後容易變胖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活動量變低,其中又以看電視、使用行動裝置的時間過長的影響最大──最為人所知的研究是肥胖兒童與電視的關係,研究顯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越長,肥胖的機會越高。兒童如果能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就可能有顯著的減重效果。

過多的飲食攝取

  當飲食中攝取過多的熱量,且多於身體消耗的熱量時,多出來的熱量就會轉換成脂肪而造成肥胖症。多數肥胖症病患並無法控制飲食量的攝取,有兩個較為極端的例子:

(1) 夜食症候群:部分肥胖症的病患會有在正餐之外的時間吃東西的習慣,特別是晚餐後到隔天起床前的時間,所攝取的熱量甚至會佔每天熱量攝取的1半以上。
(2) 暴食症:暴食症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通常會在傍晚時出現無法控制的大吃現象。

 

容易發生肥胖症的人生階段

  雖然任何年齡都可能會出現肥胖的問題,但在不考慮特殊內分泌疾病的條件下,人生的某些階段或是狀況下是特別容易出現肥胖症的問題,因此在這些階段,更應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形態及適當的飲食:

女性

  大多數的女性是在青春期過後才出現肥胖症。以下時期或狀況應該特別的注意:
(1) 生產後:女性在青春期後,體內的脂肪組織原本就會比男性多。而在第一次的生產後,許多女性會有體重和脂肪組織增加的現象。
(2) 停經後:女性在停經後,通常會有體重和脂肪組織增加的現象,目前認為是因為體內女性荷爾蒙下降導致脂肪細胞內脂肪的堆積。

男性

  男性在30歲以前,生活型態大多會有充足的活動量,能適當的消耗所攝取的熱量;但到了30歲以後,生活型態會演變成活動量不高的生活型態,這時體重就會逐漸的上升,體重增加的現象會持續到55歲,而到65歲以後,體重又會逐漸的下滑。

 

檢查與診斷

  肥胖症的主要基本身體檢查是測量身體質量指數腹圍以及血壓

身體質量指數(BMI)

  從身高與體重的比例,來代表整體的脂肪量(包括身體內臟器的脂肪以及臟器外的脂肪);根據體重及身高,進一步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

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 (體重以公斤為單位;身高以公尺為單位)

  例如身高1.6公尺,體重60公斤的人,其身體質量指數就是:60÷(1.6x1.6)= 23.4 kg/m2 。肥胖程度的分級即是根據身體質量指數根據身高及體重得到的身體質量指數,可以將肥胖程度分成以下情形:

(1) 過輕:身體質量指數小於18.5 kg/m2
(2) 標準體重:身體質量指數介於18.5到24.9 kg/m2 之間
(3) 過重:身體質量指數介於25到29.9 kg/m2 之間,這個範圍可能會輕微的影響到健康。
(4) 肥胖症:身體質量指數大於30 kg/m2,這個範圍會對健康造成相當程度的威脅,身體質量指數越高者,越可能會出現各種的相關併發症。
(5) 嚴重肥胖症:身體質量指數大於40 kg/m2或是身體質量指數大於35 kg/m2且已經造成相關併發症;這個範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不過對於身體肌肉量較高者而言(如運動員、健美選手),身體質量指數並不適用,因為無法正確反應脂肪組織的多寡。

腰圍

  代表身體內臟器的脂肪量,測量方式是站著時測量經過肚臍的腰圍。目前認為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就是腹部肥胖;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就是腹部肥胖。腹部肥胖的人比較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

血壓

  評估有無肥胖症相關的高血壓。並應評估其血脂肪及空腹血糖,以檢查有無相關症狀。美國心臟協會於2017年重新定義高血壓,即血壓達130/80毫米汞柱(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

圖1. 肥胖症的診斷要件

042-09-01.jpg (230 KB)

圖片來源:婦產學人,2020。

  大多數的肥胖症病患都是因為活動量過低的生活形態以及飲食中過多的熱量攝取所造成的。也有極少部分的肥胖症是因為有潛在原因所導致的。可能的潛在原因包括某些內分泌疾病、戒菸的副作用、部分藥物的副作用:

1. 某些內分泌疾病:會造成肥胖症的內分泌疾病,包括庫欣氏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登入會員看更多: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

2. 戒菸的副作用:戒菸的人可能會在開始戒菸的2個星期內,體重增加1至2公斤;在之後的4到5個月,體重可能會再增加4到5公斤以上。目前認為是因為少了香菸中的尼古丁所造成的。因此對於所有開始戒菸的人,其活動量都應該增加,且應注意每天飲食不宜攝取過多的熱量。

3. 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某些藥物可能會造成肥胖的後遺症,包括某些糖尿病的治療藥物、某些精神疾病用藥、某些抗癲癇用藥、類固醇等。

  因此,建議有肥胖情形者就醫檢查,以瞭解造成肥胖的原因並加以改善。

  肥胖症對健康的威脅如此之大,要如何進行治療與預防呢?下篇文章會為各位進行進一步的說明。(登入會員看更多:向肥胖say no!肥胖症的治療與預防

 

歡迎來《韋伯醫師‧健康世界》看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webber

 

LINE-.jpg (51 KB)

login.jpg (50 KB)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為醫學期刊及評論性論文

  1. Am J Clin Nutr 2000;72:1451
  2. Ann Intern Med 2003;138:24
  3. Ann Intern Med 2005;142:525
  4. Ann Intern Med 2006;144:625
  5. Arch Intern Med 2010;170:1293
  6. BMJ 2003;327:1308
  7. JAMA 1999;282:1561
  8. JAMA 2002;288:1723
  9. JAMA 2003;289:1785
  10. JAMA 2004;292:1724
  11. JAMA 2010;303:1173
  12. Lancet 1992;340:404
  13. Lancet 2004;363:157
  14. Lancet 2007;369:71
  15. N Engl J Med 1988;318:467
  16. N Engl J Med 2004;350:2549
  17. Obes Rev 2004;5:95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